十九大要闻: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加快发展先进

2018.09.17

2042

分享

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。国家最高领导人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。其中“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”暨十三五被再次提到。

     十九大之前曾多次提到,技术是创新的关键,“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、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,根本出路在于创新,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。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56.2%。”

 

     在昨天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时,习书记提到: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,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,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在中高端消费、创新引领、绿色低碳、共享经济、现代供应链、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、形成新动能。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。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,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”

如何将“智能制造于实体经济相结合,促进设制造强国?

一、明确步骤:智能制造并非一蹴而就
智能制造并非一蹴而就,发展智能制造应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,2025年前,推进智能制造实施“两步走”战略:到2020年,有条件、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;第二步,到2025年,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认为,“两步走”和“长期坚持”体现规划的科学性,表明从当前的中国制造到未来的智能制造,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。政府的规划指明了方向,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,根据自身的状况及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,逐步推进生产的数字化、信息化、个性化,最终实现智能化制造。企业应该坚持需求导向推动,巨大的市场需求让中国智能制造前景光明。

二、强调同步:要补2.0的课,也要跟上4.0的节奏
“十三五”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、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,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,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重要抓手,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、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、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。

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认为,中国处于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冲刺期,制造企业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,不同区域的制造基础差异较大,有些地方是3.0水平,有些地方可能还在2.0阶段,但4.0(智能制造)是全世界的机遇,所以既要补2.0的课,又要跟上4.0的节奏;既要抓紧普及3.0,又要推动4.0示范引领。因此,还是要分阶段推进,为智能制造打下扎实基础。

三、瞄准关键:攻克关键技术装备,突破关键共性技术
“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”和“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”作为推动智能制造重点工作,到2020年,将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,使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%,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,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%。
业内人士认为,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,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成效明显,以高档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、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。但业内普遍反映,当前仍然面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,这正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所面临的紧迫挑战。

四、重视标准:建设智造标准体系,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
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,开展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,加快标准制(修)订和推广应用,到2020年,制(修)订智能制造标准200项以上。

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来看,智能制造的标准、软件、网络、信息安全等基础还相对薄弱,重视标准的制定是规划的一个重要亮点,只有标准中国化才能保证中国智能制造的世界话语权。未来有望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、试验验证平台、公共服务平台,这些平台也将服务于标准的推广。

此外,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,是另一项“打基础”的重点任务,其中包括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、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,构建试验验证平台,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信息风险评估、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。

五、示范推广:力推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
“十三五”规划了智能制造示范推广的“路线图”,其中包括: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,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,遴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,不断总结经验和模式,在相关行业移植、推广。同时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,在《中国制造2025》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,在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、系统集成技术、智能制造装备。

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也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。主要包括,引导有基础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,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、信息化发展机制,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,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。

六、聚焦人才:智能制造“解放”人,又离不开人

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,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、推动智能制造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,同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,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